东南网是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、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福建官方新闻门户网站。
花市灯如昼,元宵共团圆,今天是元宵佳节。元宵节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,古往今来,不仅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,不少经典作品中也都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。赏花灯、猜灯谜、吃元宵、觅佳人……古人的元宵节甚至比除夕还热闹。
今天让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,去领略那时元宵佳节的风采吧。
古人上元节
夜生活玩得嗨
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正月(十五)第一个月圆夜被称为元宵节(又叫上元节、元夜、灯节)。
每到元宵节古人都要燃灯。这种风俗是怎么来的?要弄清这一问题,得先了解一下元宵节的起源。
网友@陈金泉 摄
汉
元宵节起源与西汉开国有关
元宵节的起源,可追溯到汉代。最早起源的说法与西汉开国之臣周勃有关。当年,周勃与陈平谋划,诛灭了专权的吕氏家族,拥立代王刘恒(汉文帝)。因为周勃在正月十五戡平“诸吕之乱”,汉文帝遂定此日为元宵节。此后,每年元月十五日晚,汉文帝都要出游,与民同乐。
还有一种说法与正月祭祀太(泰)一神有关。《史记·乐书》记载:“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,以昏时夜祠,到明而终。”太一神即天神,汉武帝对祭祀太一神十分虔诚,在甘泉宫中设“泰一神祀”,并定下祭祀活动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,宫中遍燃灯烛,乃至通宵达旦,故元宵节又称“燃灯节”或“灯节”。此夜取消夜禁,即所谓“放夜”,京城居民可以通宵活动。
网友@陈金泉 摄
隋
长安街头表演“人戴兽面”
南北朝时,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,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。
隋朝时,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。《隋书·柳彧传》记载:“每正月望夜,充街塞陌,聚戏朋游。鸣鼓聒天,燎炬照地。”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,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,“人戴兽面,男为女服,倡优杂伎,诡状异形。”
唐
洛阳灯楼高百十尺
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。著名的成语“火树银花”,就出自武则天时期宰相苏味道的《正月十五夜》,诗中写尽了盛唐元宵的动人气象:“树银花合,星桥铁锁开。暗尘随马去,明月逐人来……”
唐朝元宵节期间的花灯规模有多大?《明皇杂录》《岁华纪丽》等书中记载,唐玄宗在东都洛阳“结缯丝为灯楼三十间,高百十尺,垂以珠玉,微风一动,铿然成声,其灯为龙、凤、虎、豹之状”。
为了让民众开心过好元宵节,朝廷除了取消夜禁,还会给官员放假。如李隆基当皇帝之前,燃灯只有正月十五一天,李隆基当皇帝之后,增加到了三天,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。
宋
制谜和猜谜也是谋生手段
宋朝出现了专门的灯市,元宵节活动又增加到五天,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,都有燃灯活动。灯品也琳琅满目,如《东京梦华录》里记载元宵节上有“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”的龙灯,也有数百人抬着行走、高达数丈的“鳌山灯棚”,上面布置各种灯彩,燃灯万盏。
到了宋朝,元宵节已有了“益智节”的含义,标志之一就是“灯谜”的出现。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,又称“庾辞”、“隐语”,已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助兴项目。此外,据吴自牧《梦粱录》,南宋时制谜和猜谜与说书、下棋一样,可以作为一种谋生手段。
明
朱棣尤爱元宵节 放假七天
明朝元宵节燃灯时间更长。据《七修类稿》记载,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(今南京),“元宵放灯,多至十余日”。
明成祖朱棣也对元宵节尤其青睐,不仅给官员“赐节假七日”,赏灯也要从正月十一开始至正月二十二结束。
戏曲杂技穷变尽巧
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,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。各个地方也融入了不同的风俗,踩高跷、猜灯谜、耍龙灯、舞狮子等。在民间,也有送花灯求子、走百病等带有祈福性质的习俗出现。
清代还有很多其他的杂技表演。《有正味斋日记》记载:“百戏之属,则有演书、跳跶、料虎、驯熊、幻戏、乔装,穷变尽巧。”这么多的杂技汇聚一堂,让观众大饱眼福。
宋朝汤圆流行炸着吃
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应该是在宋朝出现的。南宋周必大《元宵煮浮圆子》诗中已提到煮汤圆:“今夕知何夕,团圆事事同”“星灿乌云里,珠浮浊水中”这里的“珠”就是汤圆,诗中既诉说了佳节团圆之情,又细说了煮汤圆之事。
本是节名的“元宵”又成了节食的称呼,应该是在明朝。明刘若愚《明宫史·正月》中详细介绍了做法:“吃元宵,其制法用糯米细面……即江南所称‘汤圆’也。”
在古代,“煮元宵”起初并不是主流,早期元宵吃法很多,还有“炸元宵”等。
比如,北宋时京城开封元宵节更流行的是吃油,俗称“咬焦”。焦即油,大概是汤圆油炸后呈焦黄色而得名。北宋陈元靓《岁时广记》“咬焦”条引《岁时杂记》称:“京师上元节焦最盛,且久。”
古人的汤圆馅儿多是甜的,一般为糖拌碎花生、核桃、瓜子、芝麻等。清代的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,还记载了咸味的汤圆——萝卜汤圆,做法是“萝卜刨丝滚熟,去臭气,微干,加葱、酱拌之,放粉团中作馅,再用麻油灼之。汤滚亦可”。
名著中不一样的元宵节
古代名著中,如《水浒传》《三国演义》和《红楼梦》中,也有对元宵节的描写。
网友@陈金泉 摄
李逵元夜闹东京
01
《水浒传》中叙述了几个发生在元宵节的故事。如,第三十三回“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”,第六十六回“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”,第七十二回“柴进簪花人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”。书中描写的元宵节既热闹又跟打斗有关,如第六十六回写道:“如花仕女,人丛中金坠玉崩;玩景佳人,片时间星飞云散。瓦砾藏埋金万斛,楼台变作祝融墟。可惜千年歌舞地,翻成一片战争场。”
五臣起兵讨伐曹操
02
而在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九回“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”一章中,耿纪、韦晃、金祎和吉邈、吉穆五人,计划在许都正月十五庆赏元宵佳节之际起兵讨伐曹操。那一天,“天色晴霁,星月交辉,六街三市,竞放花灯”,“城内四下火起,烧着五凤楼,帝避于深宫。曹氏心腹爪牙,死据宫门。城中但闻人叫:‘杀尽曹贼,以扶汉室!’”但五人势孤力单,不是被曹军擒获,就是死于乱军之中。
凤姐别有深意的笑话
03
而《红楼梦》中对元宵节的描写,寓意尤其深刻。在第五十四回中,凤姐为了讨好贾母,在元宵的酒宴上一连说了两个“过正月半”的笑话,说完笑话,凤姐说:“咱们也该‘聋子放炮仗——散了罢。”这与第一回癞头僧所念“好防佳节元宵后,便是烟消火灭时”前后呼应,贾府由繁盛走向衰败。
古代元宵也是情人节
元宵节在古代之所以这么吸引人,还不只是灯会。这一日,深藏闺阁的少女们也可上街游玩,在美好浪漫的氛围中,可以得见鲜衣怒马的英俊少年,可谓是古时的情人节。
网友@陈金泉 摄
辛弃疾《青玉案·元夕》中的经典佳句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描述了元宵节的夜晚,青年男女暧昧的爱慕氛围。
我国古代的城市自周代开始就实行宵禁制度,即按时关闭城门坊门,禁止居民夜间出行,大多数的平常日子,普通人是没有夜生活的。元宵节朝廷取消夜禁,居民可以通宵活动,加之节日氛围,自然就成了寻觅对象之日。
旧戏中,有关元宵偶遇钟情之人或情人重聚的故事不胜枚举。如唐代韦述的《两京新记》记载了南陈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,破一铜镜,各执其半,约于他年元宵节卖破镜于都市;后来,两人终于在元宵夜破镜重圆。
来源:东南网综合海峡都市报、北京晚报、科技日报等
原标题:《你所不知道的,历史上元宵节的那些事》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