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、壶、爵、觥、簋……古代人吃饭喝酒用什么?(二)

鼎、壶、爵、觥、簋……古代人吃饭喝酒用什么?(二)

读音:yí

酒器

用于盛酒

盛酒器。在青铜器铭文中,“彝”是所有青铜礼器的共名,并没有哪一种器物以“彝”为专用名。但这种方形酒器一直未发现器名,也不从属哪个类别,所以学者们约定俗成将其称为“方彝”。

方彝流行于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,基本形制就是立体方形器身,屋顶形器盖,屋顶形器钮。比较有趣的是方彝器盖上的纹饰常常是倒置的,有学者推测可能和祭祀祖先时器盖倒置有关。

▲令方彝 西周早期

读音:léi

酒器

用于盛酒

盛酒器。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。《诗经·周南·卷耳》记:“我姑酌彼金罍,维以不永怀。”罍的基本形式有圆体和方体两种,共同特征是:敛口,直颈,折肩,腹壁向下斜收成底。一般在一侧的下腹有一个穿系用的鼻。

▲皿天全方罍 商代晚期

读音:yǒu

酒器

装秬鬯用于祭祀

盛酒器,专门用来盛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秬鬯 (chàng)。卣虽然是先秦酒器的名称,但是青铜器铭文中没有自名为卣的器物,现在将一种具体器类定名为卣的说法始于宋代,约定俗成,沿用至今。

现在通称为卣的酒器的基本形制是敛口,硕腹,颈部两侧有提梁,上有盖,盖上有钮,下有圈足。

▲ 伯卣 西周早期 现藏于扶风县博物馆

读音:zhì

酒器

用于饮酒

饮酒器。《礼记·礼器》记“宗庙之祭,尊者举觯,卑者举角”。青铜器中习称为觯的有两类,一类是扁体 (横截面为椭圆形),一类是圆体,这两类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都有,圆体觯一直沿用到东周。铜觯体形较小,通高一般多在10-20厘米间,束颈,鼓腹较深,或有盖。

▲兽面纹觯 商代晚期

读音:zūn

酒器

盛放酒水

盛酒器,“尊”与“彝”一样属于青铜礼器的共名,而以尊作为具体器类名,也源自宋人。现通称为尊的青铜器的基本形制为侈口,腹部粗而鼓张,高圈足,形体较宽。流行于商代前期偏晚至西周中期。另外还有一种鸟兽形尊,这里的“尊”与以上作为器物专用名的“尊”是不同的,应解释为盛酒器的通称,鸟兽形尊指的就是鸟兽形状的盛酒器,按照具体形状,又可以分别称为牛尊、羊尊、象尊等等。

▲四羊方尊 商代晚期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

读音:gū

酒器

用于饮酒

饮酒器。最早见于商代早期,流行至西周早期渐渐衰落,西周中期以后基本不见。在墓葬中觚常常与爵同出,特别是商人墓中,觚与爵等量配对而出,说明觚与爵应该是配套使用的。

觚的形制特征是长筒状身,大喇叭口,斜坡状高圈足。形状与圆尊相似,但是腹腰更细,曲率很大。

▲龙纹觚 商代晚期

读音:gōng

酒器

用于盛酒

盛酒器,又作觵 (gōng)。器盖均作兽首状,或者全器做成动物状,除了少数走写实路线,大多数觥都是先人自由创作的怪兽形象。觥的基本形制是椭圆形或方形器身,圈足或四足,前有短流后有半环形鋬,皆有盖,盖作有角兽首形。有些觥的装饰纹样同兽形尊相似,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。然而两者最大的不同是觥有流,而尊没有。

▲父乙觥 商代晚期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

读音:hú

酒器

用于盛酒

盛酒器。《诗·大雅·韩奕》记“清酒百壶。”证明了西周时期壶确实是用来装酒的。铜壶的使用时间从商代到汉代甚至更晚,因而变化的形式也相当复杂。

铜壶的器形各有不同(可能是用来装不同种类的酒),基本形制可以概括为长颈,直口或略侈口,深鼓腹,下附圈足。

▲莲鹤方壶 春秋时期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